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能够维护土地、水和动物的遗传资源,并且在技术上应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
缘起及社会价值
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今后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确保食物安全增加农村就业和收入,根除贫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可持续农业技术支撑
可持续农业自动化设备
以信息自动化为标志第三代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以德国工业4.0为标志的第四代工业革命的浪潮正浩浩荡荡而来。每一次技术革命就像是一次风暴,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在德国、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农业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为其农业发展带来注入新的活力。
自动化设备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节水灌溉以其高效率、高精度、环保的操作方式必将替代传统农业耕植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
可持续农业无人机
我国有约8亿亩农田,采用传统的植保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植保效果不理想。采用农用植保无人机具有诸多优点:(1)首先无人机作业高度低,漂移少,可以空中悬浮,不需要专用的起降机场。且旋转机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提升穿透性,保障喷药效果。(2)农用无人机通过具有动力自检系统。能够自动巡航、自动保障、自动避障的功能。(3)无人机还可以远程遥控喷药,集成摄像头、定位系统等多项传感器于一身的植保无人机可以让农户在控制间就能远程遥控。(4)我国新型农用无人机的尾旋翼和主旋翼动力分置,使得主旋翼电机功率不受尾旋翼耗损,进一步提高载荷能力,同时加强了飞机的安全性和操控性。
可持续农业大数据
可持续农业政策支持
2015年5月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国家八大部委共同印发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在规划里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成就和面临的严峻挑战。规划指出,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为指导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编制了该规划。
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中,明确指出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规划中采取的主要保障措施包括以下几项:[1]
-
完善扶持政策
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业分区
针对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1]
可持续农业优先发展区域
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要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
可持续农业适当发展区域
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生态脆弱,水土配置错位,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可持续农业保护发展区域
包括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青藏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生态十分脆弱。海洋渔业区发展较快,也存在着渔业资源衰退、污染突出的问题。要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让草原、海洋等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