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旱常态化的今天,农业生产该如何应对?“陕西应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雨养农业。”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振兴如是说,陕西现有耕地5000多万亩,仅1/3具备灌溉条件。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和天然降水利用率,越来越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今年严重的干旱让陕西农业有了新发现:在蒲城县,同样的田块,使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的玉米长得郁郁葱葱,而未使用该技术的玉米因严重干旱已面临绝收的危险。
据介绍,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一般亩灌一次需30方水左右。而一般采用大水漫灌一次亩需水100~150方。与常规技术相比,亩节肥30元、节水150元。据测算,2014年蒲城县春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示范区春玉米亩产713.0公斤,较露地玉米亩增产258公斤,增产率高达56.7%。
据了解,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大田作物推广较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田作物经济效益偏低,农民不愿意加大投入。根据蒲城县小麦、玉米示范情况,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地田间铺设管道投入在180~200元左右。由于土地轮作以及滴管残渣清理难度大,目前铺设一次管道只能使用一年。陕西省正在探索通过在地头铺设一条主管道的方式,循环使用于玉米、小麦,使用寿命为8~10年,可以节约投入成本。“如果这一技术能推广开,那么在渭北旱腰带有水源的地方就能实现粮食生产一季变两季,旱地变水地,成为粮食高产区。”陕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李思训说。
陕西旱地面积占2/3,要保障旱地粮食生产,充分利用好天然降雨,发展雨养农业,保水蓄水是基础。陕西提出,要在全省推进深松整地作业,发挥“土壤水库”作用。
陕西省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耕地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深松深翻,致使在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形成了一层坚硬、封闭的犁底层,其厚度可达6~10cm,阻碍了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水、肥、气与热量的连通性,土壤板结严重,一方面导致地力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旱涝灾害。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雨养农业,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如果各项措施进展顺利,陕西只要用2000多万亩良田,就能收获2000多万吨粮食,粮食产量就有保障了。”王振兴对陕西未来粮食增产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