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在手,轻轻一刷,浇地就像坐公交车一样容易;恒温恒湿,自动调节,滴灌大棚像高科技的生产车间;混凝土衬砌,水流畅通无阻,改造后的输水渠道就像一条条高速公路。在山东,节水灌溉使农业一改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走向了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在山东焕发出新活力。
山东是农业大省。据2008年统计,全国1/10的粮食由山东生产,而山东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00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作为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如何在占全省用水总量70%的农业用水上做文章,一直是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机制不完善、投资无保障、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许多地方农业节水面临的共同难题。而在山东,通过做活农业节水文章,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节水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入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创新,这些难题正逐渐破冰。
因地制宜 多种节水模式齐开花
微灌、滴灌、喷灌技术节水效果显著,但是资金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地方。节水需要因地制宜,务实的山东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里既有建设了10座高效滴灌大棚、300亩半固定式喷灌、120套IC卡智能灌溉系统的胶州市万亩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又有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为特色的滨州市打渔张灌区和博兴小农水重点县。
山东省农业节水因地制宜,针对五种不同的区域,探索出了五种不同的农业节水模式和综合性节水技术。胶东半岛地区以龙头基地和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微滴灌等自动化控制高效灌水技术;鲁北积极推行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井灌区全面实施管道化改造;鲁中南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中小水库、塘坝等,发展自压管道节水系统。
以胶州和滨州两地为例,这里虽然采用了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但是由于契合当地实际情况,都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成效,农业节水两地开花。
在胶莱镇万亩优质高效蔬菜示范园,记者看到成片的大葱正采用低压管道进行灌溉,长势喜人。而大棚内,则栽种着使用滴灌系统的有机西红柿。南王疃村村民张吉安给记者算了笔账:家里的8亩大白菜,按每亩地每年节省200元来算,一年下来就省下了1600元钱。胶州市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后,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4,年节水约243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4万亩,为农民增收1.02亿元。
而在滨州市博兴县小农水建设项目区,当地村民正在加紧建设四斗渠衬砌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原来“上游水漂漂,下游无水浇”的打渔张灌区重现生机。目前滨州市已建成大中型灌区13处,累计完成国家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37期,投入资金4.8亿元,完成干渠衬砌224千米,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200多万亩,昔日“十年九旱”的滨州如今“粮丰林茂”。
量水而行 种植结构调整促升级
“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才是最大的浪费,合理配置对节水工作非常重要。”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勇毅对记者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除了在区域层面做好因地制宜的大文章,山东省还做活了量水而行、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细文章。
在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即使通过调水或开源,到2020年山东省仍存在4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缺口。要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就成了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农田节水灌溉率,使单方水能够实实在在生产出最大的价值,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山东省通过调低水田的比例,限制了部分高耗水、不耐旱经济作物的种植,水分利用效率由1公斤提高到1.5公斤。
胶州市按照土地灌溉条件合理调整土地种植结构,将全市81.17亩耕地分成旱地、半干旱地、水浇地三个等级,按照“五区一带”的总体规划,确立了以胶莱、胶北、胶西为主的蔬菜种植区,以洋河为主的畜牧养殖区等。胶州市坚持将发展节水灌溉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耕地调整种植结构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12万亩耕地改种蔬菜实现增收6亿元。
基于水情的种植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产业布局的优化以及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滨州农民守着大片的盐碱地只能种种棉花,调整种植结构只能有心无力。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后,滨州市实现了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化重构,形成了“粮棉、蔬菜、冬枣、畜牧、水产”五大特色主导产业,51个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相继在滨州建成。
因势利导 市场化机制破解管护难题
在农业节水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常存在“有人用,没人管”的现象,主体缺位和管理脱节是许多地方共同反映的问题。同时,节水灌溉工程也存在投资高、组织难的问题,亩均投入500~1000元,投入回收周期长。针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和管理难题,山东省积极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入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化节水服务组织的潜力,形成以利益主导的节水机制,使节水工程走向了“自我维持、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青岛市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群众通过户办、联户办、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大力兴办民营节水灌溉工程;通过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回收资金,发展节水灌溉。
投资1500余万元的李哥庄镇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即是胶州市利用民营投资的一个范例。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则在全国首创拍卖农田灌溉权的模式,全镇77个村以专业服务队竞标灌溉权,实现了村级小型水利设施监管改革。
在工程管理方面,节水灌溉协会、节水股份制公司、水利合作社、节水灌溉公司等社会化节水服务组织的建立,形成了良性的工程管护机制。
“青岛市通过确定专业化管理组织或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落实工程管护责任,要求节水工程的经营按照市场体制运营,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浇地难组织、难管理、费用高的问题。”青岛市水利局局长于睿介绍说,“节水灌溉的发展和普及,还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和完善。”
滨州市则坚持让农民用水者协会当“龙王”,调动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胶州市充分发挥了镇村组织机构的服务职能,形成了协会自主管理同行政组织机构互相补充的高效管理模式,促进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
农业缺水的瓶颈一旦打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便水到渠成。节水灌溉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山东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强劲动力。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引起了群众耕作种植观念的改变,以前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转变成联产集中型种植,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条件。种植模式由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种子培育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转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节水灌溉使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富余劳动力。
如今,胶州大白菜、王疃大葱、沙梁大姜已经成为昔日“胶北粮仓”在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滨州市着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第一批共58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山东农业节水,不仅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富了一方百姓,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转型,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淘宝店:(1)绿丰节水灌溉(2)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3)绿丰节水灌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