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产品展示  |  行业新闻  |  荣誉资质  |  工程案例  |  节水技术  |  联系我们
微喷系列
滴灌系列
过滤器、施肥器系列
PE快速连接管件
旁通、打孔器系列
进排气阀、出水口
大田节水灌溉系列
园林及草坪喷灌系列
PVC管材、管件系列
PE管材、管件系列
自动恒压变频供水系统
节水灌溉生产线
节水灌溉专用注塑机
节水灌溉文章搜索
联系我们

莱芜市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热线:4006340086
电信联系手机:13326340086

移动联系手机:13906343911

传真电话:0634-5600738
公司地址:山东省莱芜市高新开发区盘龙河大街001号阳光集团院内
友情链接:莱芜市人民政府
Email:13326340086@189.cn
绿丰节水灌溉为你服务自动友情链接

 
  首页 >>节水灌溉新 >>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  

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
  发布者:节水灌溉者 发布时间:2011/6/9 阅读:3095

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
     一、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看到:1949-4957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1958-1962年,由于盲目推行大跃进农业遭受破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1963-1965年,农业生产恢复后,总产值年均增长近20%,1966-1978年,农业年均增长3.1%,1979年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后,到1984年六年间年均增长7.6%,1985-1988年农业出现新的停滞和徘徊,总产值年均增长仅3.3%,1984-1994年农业重新回升,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4.7%。总的说来,农业一直处于较高速度增长状况。然而,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深省的问题。

    1.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相对于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说是相当低的,中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相差10-20年,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9%,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70%以上,美国高达8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0%左右,而中国仅30%-40%。

    2.农业结构单一,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差。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传统的农业结构调整多局限于一些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和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权宜之策上,而对整个农业的产业结构作根本性的调整并没有进行。我国农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产出中生活资料比重较大,生产资料比重小;粮食生产比重较大,经济作物比重较小;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比重大,而林、牧、副、渔业等广义的农业中应有的成分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重视。另外,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差,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的整体发展。

    3.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农业扩大再生产进程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规模的不经济、生产手段和耕作方式的落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应用等原因,我国农业实现集约化增长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农业经济怎样由单纯的速度数量型增长转变到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上来将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飞跃的重要步骤。再则,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化,使得农业较之于其他行业获得较低的报酬率,并且农业的积累又被国家和政府以各种形式转化成工业等其他产业的积累,从而最终导致了农业本身的资本积累率较低,更不要说吸引其他产业的资本进入农业了。这样,就使得农业缺乏大量用于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投入。

    4.农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国传统的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的低廉,而随着世界新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优势正在消失。由于技术含量在农产品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上产品的价值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出口的一般商品中劳动和资源价值所占比重为20%左右,其余大部分都是科技和管理的价值,而我国当前出口的传统产业和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源价值比重高达85%。另外,由于我国农业主要是小农个体经营的模式,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因而其传统的依靠由成本低廉带来的价格优势也正在逐步地减弱,从而从整体上使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缺乏后劲。

    5.农产品供给由全国短缺走向结构性相对过剩,达到小康后的我国消费者期望绿色、美味、保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矛盾。 

    6.人口压力继续加大,可耕地、水资源等随着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而不断减少。

    到1998年底,我国农村人口约9.2亿,农村劳动力为4.53亿,而我国现有耕地据测算只需要2亿左右的劳动力,即使把乡镇企业职工都算作充分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也有1.0亿多。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水资源紧张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

    7.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8.农业内部的社会分工已深化到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工序。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而且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强。

    9.拥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越来越少,农产品市场对外进一步开放已成为必然,部分农产品将逐渐遭受国外廉价农产品的冲击。

    综上所述,一方面,由于人均耕地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继1996年粮食大丰收之后,1997年夏粮又获得增产。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从全国看,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6年仅增长4.6%,低于前两年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慢,限制了农民扩大购买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能力。1997年,农民的消费性支出比上年增长2.9%,如果扣除价格因素,仅增长0.4%。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占人口总数70%和劳动力总数55%的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制约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市场,不利于国民经济顺畅循环。

    二、未来农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  

    粮食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必须对我国粮食生产、消费、人口、耕地等现状有一正确的判断,切不可盲目乐观,而应警钟长鸣。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800多个调查县6.7万农户的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推算,2001年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6亿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较大,棉花、油料、烟叶、蔬菜等种植面积增加,但全国粮食面积在上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将进一步缩减,再次低于1.1亿公顷的粮食面积警戒线,这对稳定粮食生产十分不利,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放入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考虑。因此,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对粮食生产进行科学布局,明确各类区域发展取向,是实现21世纪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目标的基础。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我国粮、棉、油生产已逐渐表现出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如何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根据历年科学考察和试验研究结果。以及各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有关部门提出了未来我国8个不同农业区域发展重点:

    东北地区:该区近年来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加强,并且一直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大豆商品粮基地和糖料生产基地。从该区所具备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看,应继续发展以优势作物玉米、大豆为主的粮食生产,特别要巩固黑龙江大豆生产在全国的主导地位,提高黑龙江、吉林两省玉米的生产量和商品率。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国家玉米工程中心、大豆工程中心的建设,把该地区建设成为玉米、大豆生产、加工示范区和现代技术辐射源,将是这一地区的战略选择。

    华北地区:该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棉、油、菜产区和肉、奶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玉米产量和东北区不相上下,大豆产量仅次于东北区,在全国居第二位。棉花生产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属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区。河北、山东两省是华北区粮、棉、油的最集中产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今后应继续稳定小麦、玉米的生产,适当增加大豆、棉花的产量,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此外,要研究开发影响种植业生产的早、涝、盐、碱、薄(土壤肥力低)等障碍因素的技术与技术体系。建设好小麦、玉米工程中心,努力把该区建设成现代化示范区与实验区。

    华东地区:该区是我国粮食调出区之一,其水稻在全国水稻总量中所占份额一直居全国之首,是我国最大的稻谷、油菜生产区,同时也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区内的工业叶生产,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金来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农产品的商品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该区农业集约化水平高,非农产业发达。要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加速农村小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业工业化建设。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实施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

    华中地区:该区兼南北之利,是我国水稻、小麦的主产区,玉米、大豆的产量也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份额,也是我国最大的棉花和油料生产基地。因为区内各省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农业生产布局要因地制宜,各地都要以优势农产品作为发展主体,同时适当发展一些有前途的农产品作为补充。未来该区农业生产应继续发挥稻麦为主的粮食生产优势,着力把该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商品基地、畜牧业基地和亚热带优质水果基地。开发应用杂交水稻、旱育稀有植物、优质油菜、化学调控等技术、改良柑橘、茶叶、桑蚕等品种。

    华南地区:该区水田资源丰富,热量充沛,是我国稻谷和甘蔗的集中产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同时,可以利用低产水田进行玉米、水稻的水旱轮作。因地制宜地通过间套种、田基边种、片种等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粮食生产结构,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生产潜力。要把该区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畜牧业、热带水果的生产基地。发展冬季农业,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发展名、优、特柑橘、香蕉、荔枝、龙眼、橡胶、茶叶保鲜、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技术。

    西南地区:该区地处我国内陆,商品经济不发达,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可耕地面积有限,是我国人口与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大力开发山区的土特、林特产品,发展多熟种植、立体农业技术是该区今后的战略选择。

    西北地区:该区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方式比较粗放,部分地区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比较高的省份,粮、棉、油生产在全国所占份额均很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开发西部战略的制定和逐步实行,西北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将不断得到改善,各种资源将会得到充分利用。西北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发展战略应是因地制宜,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大力开发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优质棉、甜菜、瓜果、牛羊、杂粮基地。

    青藏地区:该区日照时间长,自然条件复杂。新疆地区自然条件很适于棉花种植,从发展的角度看,棉花生产仍有很大的潜力,通过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西藏地区主要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畜牧业,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同时,适当投资种植业,提高青稞、小麦和油料作物的生产水平,增强区内供给能力。要本着转变传统重牧轻粮、重畜轻草的观念。控制畜禽数量,提高质量,发展高原现代农业畜牧业。

    三、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加入WTO,短期内会给中国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农业的发展机遇也随之来临,所以,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应之策,努力调整农业战略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世界范围内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努力扩大农产品进出口规模。虽然入世对我国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因素,但它在提供利益的同时,也为我国农业注入不利影响。由于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如降低关税,撤除非关税壁垒,开放国内市场等,这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根据有关专家分析,这种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缩小了我国政府对农业的宏观支持空间。表现在我国政府对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的调控空间缩小等方面。就市场准入而言,入世后,我国将失去所有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国内市场仅剩关税这一唯一的保持措施,且我国还不具有将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合法地转化为关税的机会。况且,根据WTO规则的要求。我国的关税还要不断降低。我国农产品关税承诺加入WTO后10年平均水平削减22.1%,这虽然高于发达的WTO成员,但与发展中的WTO成员相比,平均水平仅多于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农业地位并不十分重要的成员。如果考虑我国还是农产品进口国的事实,关税水平的降低,对我国的农业保护同样是不利的。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另一个影响是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冲击,这是我国农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WTO规则和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入世后,面临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国的一些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羊毛和奶制品等,均面临着进口冲击,我国农业生产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

    面临入世的挑战,我们应按照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原则,着眼于在世界范围内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着力发挥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进出口规模。对粮、棉、油等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不强的大宗农产品,可以通过关税形式,把重要的农产品进口限制到一定规模,对之实行必要的保护。对这些农产品,还应充分利用WTO的空间,适当扩大进口,进行品种调剂和缺口补充,实行有限保护原则。从根本上讲,提高产品成长能力和增长潜力,提高这些产品国际竞争力。才是自我保护的真正有效途径。我们应在加速品种更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对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些农产品,如畜禽、水产、蔬菜、水果等,主要是充分利用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及优良品种的引进,提高现有设施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改善加工及贮藏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等,以进一步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综合效益,也可以为适度扩大我国农产品进口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

    1.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目前国内农产品总量平衡有余的大好时期,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确保食物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和情况,努力发展特色优势产品。

    据有人测定,我国主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大小顺序是:蔬菜>桑蚕茧>柑橘>苹果>烤烟>茶叶>花生>中籼稻>生猪>粳稻>谷子>晚籼稻>小麦>早籼稻>肉鸡>棉花>蛋鸡>高粱>大豆>玉米>油菜籽。相对比之下,前十项,尤其是中籼稻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2.迫切需要更新各项农产品的品种,提高品质,同时要大幅降低种植、养殖成本,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入世后的我国农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只有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才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因此就目前而言,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产品由严重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甚至出现部分农产品暂时过剩的现象,农产品质量也大为改观。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提高农产品质量,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两个方面。外观质量的改进需要在品种。生产技术、产品分级、包装和贮运等方面下功夫;内在质量主要包括营养。安全和适用等指标。营养主要是指有利于人类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安全性是指清洁生产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减少污染,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食品进口标准控制很严。WTO也十分关心其成员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安全,如植物与卫生检疫协议、农业协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均对此做出了相应规定。适用性就食品而言,主要是指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习惯。降低农产品成本,包括降低生产、贮运、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成本,其内容涵盖改良品种、改进栽培养殖技术、扩大经营规模、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贮运条件和手段、提高加工层次和水平、更新营销观念、拓展营销渠道和调整贸工农三者间利益关系等方面。

    3.要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和国际资本。

    重视国际范围的农业产业转移,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及综合效益。采用“拿来主义”武装和投资我国农业,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装备水平。
    发达国家农业在不断调整结构,通过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种转移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本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果品、花卉等,转移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生产,利用这些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价格优势,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一种情况是把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如畜禽、水产品等,转移到国外生产,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实现本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国内农业资源紧缺,从而把相关农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国外,利用国外的资源生产所需的农产品,如日本在巴西投资办农场,生产国内所需的粮食。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方面,表现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这些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主动吸引转移,一些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成为这些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泰国的养殖业,哥伦比亚、肯尼亚的花卉业等。这些发展中国家吸引产业转移,进行本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在农业国际化过程中,入世后的中国,不仅要注重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的情况和经验,还应注重研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入世后,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吸引国外资本、技术及管理等生产要素,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各地区的支柱产业,为我国农业国际化过渡到高级阶段积累经验和实力。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实施从接受转移到向国外转移的战略,发展境外农业投资,重点向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区拓展。在世界范围内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我国农业必将通过国内进而在国际范围内的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及综合效益提高。
     

   

 
 

上一篇: 温室大棚蔬菜膜下滴灌技术试验研究
下一篇: 科学灌溉与节水
版权所有:莱芜市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鲁ICP备10206346号  国际域名注册证书 莱芜市人民政府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电话:4006340086  传真:0634-5600738 手机:13326340086 1390634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