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以占全国1.1%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国7.2%的人口,灌溉了占全国7.4%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8.5%的粮食,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10%。可以说,山东粮食生产得以持续发展,粮食产量连续9年迈上新台阶,节水灌溉当居头功。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目前山东省已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形式多样、技术先进、设施配套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体系。
山东农业节水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效益动力。主要包括社会效益和用户效益。保证粮食安全是最大的社会效益,支持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则是社会效益的具体体现。用户效益以标准化农业为特征,标准化农业需要高科技灌溉技术作为支撑。高科技灌溉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节水,还可以保障农作物得到科学灌溉,从而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
二是政策动力。山东先后制定下发《关于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通知》《节约用水办法》等文件,颁布了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战略目标。以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率先制定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确定了各地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等"红线"控制指标,严格实行了区域限批制度,对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取水许可。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作为考核指标逐年进行考核。从2000年开始,省财政对千亩以上节水工程按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带动各级财政每年投入6亿元。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的节水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各级财政奖补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50%。"十一五"期间,该省共投入农业节水资金7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占65%,成为推动节水灌溉持续发展的主要投入渠道。
三是科技动力。山东先后开展了"主要农作物高产省水技术研究""水库灌区
节水灌溉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等24项重大课题研究,有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山东举办首届山东省农业节水论坛,自主研制多种节水灌溉设备。射频卡自动控制灌溉器是山东省首创,其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改善了井灌区计量条件,破解了井灌区的管理难题,节水效果达15%。
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水利示范省对节水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仍是山东农村水利工作的重心与核心。以建设全国高效节水示范省为目标,山东确立了以"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为总体要求的农田水利发展新思路,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投入120亿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再提高3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面实现高效节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