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开渠挖沟抽水,一边是高效喷滴灌……在采访中,记者曾不止一次看到如此鲜明的对比。“同样缺水的条件下,农业设施越齐全,灌溉系统越完善,损失也越少。”省农业厅产业信息处负责人说,今夏连续高温干旱,给农业部门和农户都带来新的思考:如何靠设施农业破解农业“靠天吃饭”难题。
两处基地两番景
7月初至8月上旬,杭州的部分龙井茶树因缺水干枯引起广泛关注。如果把眼光从龙井村稍往周边移移,就会发现另一番情景。
离该村不远的三墩镇华联村,是远近小有名气的蔬菜基地。占地394.5亩的华联绿色蔬菜种植场就在这里,现代化的钢架大棚里种着毛毛菜、青菜、番茄……产品供应给浙江大学食堂和杭州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钢架大棚,看起来轻便而结实。大棚内装着一个个悬挂式的小花洒,出入口连着大水管,门上和地上都有阀门。“喷灌上浇叶子、滴灌下润土地,每个棚有开关,早晚浇水时间,农民一开总开关,龙头就自动放水浇灌,不用人管。”负责人朗国明说。这样的喷滴灌系统,就是典型的设施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杭州农业局农业装备处滕斌说,原先我们只是想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但眼下这些设施在‘抗旱’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蔬菜种植基地来说,这样的喷滴灌系统算是比较普通的,造价每亩在2500元左右,但足以应用。“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朗国明说,“水管需要配备一定的水泵、水池同时使用,但这些设施的成本并不高。”
设施农业显身手
“对于茶园来说,也可以尝试更智能化、精准化的喷滴灌系统。”在龙泉市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里,董事长金必福告诉记者,2000多个喷头覆盖了1000多亩茶园,比普通的灌溉方式节水50%以上,“而每亩的建设成本则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不仅是龙泉,在水资源较为充裕的安吉,浙江采云间九峰生态茶园千余亩灌溉区,一条条细长、开有出水孔的水管直接安放在靠近茶树根部的地方,细小的水流正源源不断地浇灌着植物。在这片绿意盈盈的茶园中,一个约400平方米的蓄水池格外显眼。“通过管网从山间小溪引水,这个蓄水池能蓄水近1000吨。”茶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蓄水池同时还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相比周边的茶园,就算碰上比今年旱情再严重的情况,我们也能做到‘旱涝保收’,而且能通过提高水源的利用率保证茶叶质量。”这位负责人说。
一些地区的茶园还通过灌溉设施发明了“茶叶催生法”。省农业厅农技推广中心专家解释说,两块茶叶地,一块在采摘季来临前一个星期进行灌溉,另一块则没有,那么提前灌溉的茶叶地就可以相应提前一个星期采摘。专家介绍,一般来说,每季茶叶采摘期大概在20天左右,过去经常会出现采摘期过了,茶叶还没采完的情况,而剩下的茶叶因为太老而无法供应市场。“有了这些设施,就可以调节茶园的生产进程,增加产量。”
全面推广非易事
设施农业节水、高效有目共睹。我省自从提出“发展精品农业”以来,为推广设施农业作了不少努力,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设施农业发展较早的杭州为例,据该市农业局介绍,目前杭州各级财政、工商、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资金已经超过7.5亿元,建成设施农业示范园项目56个、设施农业配套项目149个。像防虫网、遮阳网、钢管大棚、喷滴灌系统这些设施已较为普遍,而像智能玻璃温室、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等设备也在陆续推广。杭州地区设施农业的平均亩产值已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全国5000多元的平均水平。
即便如此,杭州农业局农业装备处负责人坦言,由于设施农业对配套的农业机械要求非常高,投入大,推广设施农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如,现在许多高性能农业机械需要靠进口,维修成本很高。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资源也非常紧张,像许多村子,年轻人去打工了,老人在家种地自给自足,根本没有扩大规模、提升技术的意愿。而针对抗旱而言,农业设施的建设要求更高。如杭州的龙井茶种植户,平时防旱意识不强,当旱情来临时显得措手不及。如何在这些地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加快节水工程建设,还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